
口肌訓練的目標:
1.改善發(fā)音說話,提高說話清晰度
2.增強口部肌肉獨立活動力
①獨立活動力:一組或多組肌肉以穩(wěn)定性和足夠的力量為基礎的分開活動
②分級調控:基于獨立活動力,通過空間運動的分段控制(唐氏孩子對腹腔的分級調控困難,說話時不能控制氣流)
③緊繃的姿勢:用來補償穩(wěn)定性弱的異常姿勢,阻礙活動性(因為唐氏孩子肌張力低,說話時會采取緊繃的姿勢,如:喝水時壓扁吸管而不能喝進水,說明下顎骨有困難,采取用力壓扁吸管來補償喝水的動作)
一、流涎的成因
1.身體姿勢——由于肌張力低,通??诓繌堥_合不攏
2.合唇能力較弱
身體原因(敏感、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腫大、吞咽障礙)
下顎骨弱(面頰肌肉弱所致)
合唇力弱
3.感知——感覺不到口水在口里,或者感覺到口水但不喜歡在口里的感覺,要把口水吐出來
4.舌頭后縮能力較弱——舌頭一直向前,不能或后縮能力弱
二、相關能力
(一)觸覺系統——可使用海綿棒測試,在舌頭、內頰、舌尖、上顎牙齒后、上顎左右轉動擦。
1.觸覺低敏:表現為不愛喝水,喜歡口味較重的食物,經常把東西放進口里咬。結果——導致說話時感覺不到口部的活動,因而影響言語能力。
2.觸覺高敏:表現為不喜歡吃東西,小口小口咬東西,舌頭反應過敏,不喜歡運用舌頭。結果——活動舌頭會使他們很痛苦,影響說話。
3.混合性觸覺敏感:任何高敏、低敏或正常敏感度的組合。表現為孩子不喜歡發(fā)“KE”音,因發(fā)此音時會觸碰上顎。
4.波動性觸覺敏感:反應隨時間、天氣、環(huán)境等因素而改變。
5.防御性觸覺敏感:對觸覺刺激有負面或情緒的反應。做訓練時,注意不要一開始就直接從孩子的面部做起,否則會引起孩子驚慌從而影響訓練的效果,要按照手部→背部→頭部后面→面頰→嘴巴→口腔的順序一步步來。
(二)身體各部分的獨立活動力
類別正常不正常
·頭部及身體頭部轉動時身體不動頭部轉動時身體一起動
·下顎骨及身體說話時頭部不動說話時頭部也在動
·唇部-面部-眼睛及下顎骨說話或眼睛動時下顎骨不動說話或眼睛動時下顎骨動得厲害
·舌頭及下顎骨舌頭向左右移動時,下顎骨不動舌頭向左右移動時,下顎骨在動,且身體也動
(三)肌肉活動
·下顎骨是舌頭的支點
·舌頭后縮-舌尖提升/下壓——發(fā)音說話的最重要部分
·舌頭后縮-舌頭向兩邊擴展——說話流利的部分
三、唐氏的后天功能障礙
1. 舌頭放在上下牙齒間,原因:肌力低張且長期用奶瓶喝奶導致舌頭不會后縮
2. 傳導性弱聽,原因:躺著喝奶導致中耳炎
3.上呼吸道問題經常感冒,原因:嗆奶導致呼吸道感染
4. 口部張開,原因: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用口呼吸
5. 舌頭較大,原因:舌頭不能后縮而顯得較大
6. 上腭高而窄
訓練建議:
1.從現在開始訓練,永遠都不遲。
2.一定要讓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情,否則訓練容易失效。
3.無論是母乳喂養(yǎng)還是奶瓶喂養(yǎng),保證耳朵的位置比嘴巴高。吃奶20分鐘內讓孩子保持坐姿或豎抱,不要平躺。
4.不鼓勵孩子把舌頭伸出嘴外的動作,如舔嘴唇。所有的舌頭練習都應該可以在口腔內完成。
5.盡早戒奶瓶(16個月前),長期使用奶瓶飲水影響舌頭后置致使發(fā)音能力低;也不要使用吸杯即鴨嘴杯(吸杯會使舌頭只能前后動不能左右動),改為直接用杯子、吸管或調羹進食。
訓練注意事項:
1.所有的訓練一定要保證孩子呈最佳的坐姿:身體與大腿成九十度,大腿與小腿成九十度,小腿與腳成九十度,雙腳掌觸地。除了嘴巴、舌頭、下顎可以動,其他部位的肌肉都不能動(比如說不能聳肩,頭后仰等等),以訓練正確的肌肉,否則當孩子口部肌肉功能還不正常時,他們容易用其它部位的肌肉來幫助較弱的口部肌肉。未能自己坐直的小BABY可以采用抱姿呈90度或40度角的姿勢,頭部盡量固定。
2.所有工具由訓練者拿著,不要讓孩子拿。
3.孩子除了口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可以動,其它部位應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否則孩子會用頭部或其他肌肉幫助運動。
4.訓練者的坐姿始終保持與孩子平視,否則孩子會仰視或俯視,不能實現90度的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