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不教 爺之過
最近看到一幅漫畫:孩子做了壞事,爸爸拿著鞋底子追著教訓孩子,而爺爺則拿著鞋底子教訓孩子的爸爸,袒護孫子。這深刻地揭示了當今中國家教的普遍問題——子不教,爺之過。
有些老人對孫子的溺愛表現為百依百順。他們中有的把順從孩子的意志,滿足孩子的要求當樂趣,似乎在給予中自身也得到滿足。越在孩子哭鬧時,當爺爺的就越容易失去“原則”。有個小孩吃糖成癖,剛長齊的牙已經所剩無幾。當父親告誡孩子吃糖多了會腐蝕牙,并相應地采取了限制措施時,孩子的爺爺說話了:“別信那個。我小時候沒吃過幾塊糖,這不牙也掉沒了?你爹要是舍不得給你花錢呀,我這有。”當孩子哭著要吃糖時,爺爺干脆親自出馬,給孫子買回了幾斤種類繁多的糖塊。
有些老人竟把對孫子的縱容護短視為關心。父母在管教有缺點、錯誤的孩子時,老人怕孩子受委屈,常常挺身而出,指責孩子的父母。一位父親讓看了兩個多小時電視的孩子關上電視,寫作業(yè)。孩子沖著父親沒好氣地罵了一句。父親嚴厲批評孩子沒教養(yǎng),奶奶卻說:“得、得、得!別說了,這孩子比你小時候聰明,你這么大還不會罵人呢。”
還有些老人對孩子自己應做的事也包辦代替。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有的老人也擔心孩子會累著、傷著,生怕有一點閃失。有的不但包辦孩子穿衣、疊被,就連孩子在學校應該參加的掃地、擦玻璃等義務勞動,也想代替。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離退休的越來越多,離退休的時間越來越長。相對來說,孩子與爺輩接觸的時間比父輩更多。許多離退休的老年人,由繁重的工作轉換成了與孫子共享天倫之樂的晚年。因此可以說,爺輩比父輩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換句話說,爺輩教育引導孩子的責任更大。因此,老年人應該按照科學育兒知識帶孩子,不但要使孩子有個好體質,還要培養(yǎng)孩子有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修養(yǎng)。
其實,老年人中有不少在而立之年因為忙于工作而很少顧及兒女的,到了老年,社會義務、家庭負擔相對減少,哄哄孫子是天倫之樂,也是一種消遣,是老年人歡度晚年的一種有益方式?,F在對隔輩人的疼愛,也是彌補過去欠下兒女情感的一種措施,老年人的情感應該受到尊重。然而,這只是一種情感,而不是教育,科學地疼愛孩子應該是既注重情感,更注重教育,多為孩子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著想。
老年人溺愛孩子,不能只從老人身上找原因,中年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中年人社會、家庭負擔重,里里外外,忙忙碌碌,回到家里也無暇顧及與老人交流,更少有與老人共同娛樂,于是,有些老人只好把全部身心投向孩子。因此,中年人要擠出時間多與老年人交流,關心他們的需求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