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總是希望能了解孩子是如何感受體會這個世界的。事實上,孩子的感覺是以難以置信的開放對周圍的一切敞開著,無論是聲、光、運動、溫度變化,還是周圍人們的情緒波動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面對這個新鮮的世界,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如果自然的好奇心被壓制,就會導致孩子探索興趣的毀滅。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明白他們的任務,以家庭和學校作為暫時的窗口,讓孩子從中看到外邊的世界并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外部世界所能提供的豐富經驗也會被孩子發(fā)現(xiàn)。有時,當孩子面臨一個全新的世界而束手無策,他們也會發(fā)展出自我保護的屏障,以避免更大的沖擊和傷害。如果孩子所接觸的只是沒有雜質的人生經驗,他們就有脫離現(xiàn)實的危險,這樣他們的感覺印象無法帶給他們真正的體驗,也無法用人類縝密的方式來做出相應的反應。因為有了印象之后才能認識,有了體驗之后才會理解。起決定作用的不僅僅是感覺自身,情感生活也非常重要,家庭中的溫暖和課堂上回響著的笑聲都是感覺的基礎,否則孩子會對世界的所見所聞失望而陷入沉默。
觸摸感(Sense of Touch)
接觸感在整個人生經歷中非常重要。在孩子幼年時必須非常注意孩子的接觸要求,還未學會走路的孩子與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雙手請求大人摟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體或者吃自己的手指。如果孩子在早期缺乏跟父母直接接觸,不但會影響到孩子的觸感發(fā)展,更加會影響到跟父母的溝通,使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學齡前的孩子是通過觸感來接觸和了解大自然的,甚至這個世界。遇到他熟悉和喜歡的東西就會惜手不放,對一些不熟悉的東西感興趣,一定是這些東西給他的感覺很好,而不是因為他知道這東西的用途很好或好吃。很多父母不經意地忽視了孩子這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許動!”來打發(fā)孩子的好奇心,甚至更粗暴地對待孩子的這種天性。三歲之后的孩子,觸感的需求發(fā)展表現(xiàn)出強烈參與生活的愿望,那就是大人做什么事,孩子都要模仿去做,比如一般的家庭日常生活活動,洗碗、做飯、掃地、接電話等等,這時就要更加注意去引導他。
引導觸摸感的一些因素: 一個人在單獨呆著和跟大人在一起并受到保護之間的轉換,身體溫暖的接觸和一個人安靜之間的轉換,擁抱和放手之間的轉換。
危害觸摸感的一些因素: 給孩子他需要的物質卻不給溫暖,保護過多或者孤單太多,接觸不是為了愛護孩子,而是為了大人情感的滿足。
生命感(Sense of Life)
生命感的存在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除非身體哪里不對勁。如身體某個部位真的病了,這種生命感就很靈敏,一旦生命受到威脅時,人會發(fā)出求救的信號,人在臨死前都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將要結束,這是生命感的本能反映。生命感也是生命體內部自我平衡的載體,任何形式的失衡都能感覺到并做出協(xié)調,如跌傷的痛疼、受到打擊的痛苦、心情的波動等都能反映到思考從而影響到思考,在兒童教育中應該幫助兒童找到內心空間的和諧。一個人通過他在整個身體里的生命感就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生命狀態(tài)、平衡和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合作.
引導生命感的一些因素: 每天同樣的作息節(jié)奏; 相互信任的生活氛圍;跟時間和地點有關的安排都有規(guī)律,感受吃飯的過程。
危害生命感的一些因素: 打架和害怕;不滿意;時間過于緊迫和被驚嚇;過分的追求;心理緊張; 不同動作之間沒有關系和道理。
律動感(Sense of Movement)
兒童身體的律動感是感覺到移動身體和四肢、爬行、蹣跚學步、跑與跳,這種感覺是以后獲得自由意識的重要關鍵。孩子只有在自然環(huán)境中才能感覺到自我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因為律動不但是空間變化的結果,也是時間變化的結果。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時間和空間變化的認識,會強化孩子的內在律動意識,如對一年中季節(jié)和一天中太陽、天氣、動物和植物等的變化,自然的律動會反映到孩子的內心。好動也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過運動來認識空間,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自由爬行,自由學走路,自由參與游戲活動,不僅是發(fā)展孩子的身體,而且是幫助孩子大腦的發(fā)展。孩子在小時候的行動受到限制,長大之后他的思維不可能活躍,更談不上自由發(fā)展獨立的思想。
引導律動感的一些因素: 孩子自己進行活動;給孩子一個能允許他觸摸所有東西、能自由玩耍的環(huán)境,合理的動作過程。
危害律動感的一些因素: 經常不允許孩子做一些事情; 因為缺少榜樣而不引導孩子去活動; 因為有媒體在場就不許動; 只讓孩子成為觀眾的自動玩具。
平衡感(Sense of Balance) 嗅覺 (Sense of Smell)
嗅覺的體驗跟感覺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人一旦聞到熟悉的氣味,就會對氣味進行分析和判斷,是什么東西產生的氣味和這種氣味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是怎樣。聞到不熟悉的氣味,有助于對所給物體的記憶。現(xiàn)在有很多化工產品發(fā)出各種強烈的氣味污染了人的嗅覺,人類失去了憑嗅覺來認識自然的能力,很多孩子連泥土的味道都無法辨別,更不用說花草的味道了。嗅覺不僅僅是人的普通感覺,靈敏的嗅覺也是人的智慧之一。由于嗅覺跟感覺緊密相聯(lián),缺乏嗅覺的敏感,就缺乏對自然的聯(lián)系。如果在家庭和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用的和吃的以自然物質為主,不但對人的健康有利,對發(fā)展人的感覺也非常重要。人的感覺是構成美的基本因素,從幼兒開始就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感覺。
引導嗅覺的一些因素: 體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食品的氣味。
危害嗅覺的一些因素: 房間內空氣不新鮮、不自然; 工業(yè)造成的不自然的氣味;讓孩子感到難受的印象和做法。
味覺(Sense of Taste)
味覺表面上只是人對食品的酸、甜、苦、辣和咸的體會,但是人們忽略了味覺另一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是生活品味和藝術品味等。英文中的 “Taste”就包括了這兩層意思。很多民族都把藝術融入了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的中華飲食文化把人的感覺發(fā)展到了極至。給孩子們少一點工業(yè)食品和垃圾食品,如罐頭、袋裝零食和速食食品等等都會破壞兒童的味覺。自然綠色食品和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然的氣息是發(fā)展兒童高尚味覺(品味)的好手段。
引導味覺的一些因素: 經過適當?shù)姆绞阶尣煌酥械淖匀晃兜莱尸F(xiàn);美的環(huán)境;對美的有“品位”的判斷。
危害味覺的一些因素: 所有菜都做成同一種味道(工業(yè)化的食品);沒有“味道感”的判斷;不得體的做法;不美的環(huán)境。
平衡感指保持人的身體站立、坐、蹲等一個平衡穩(wěn)定,而不致使身體失去平衡而倒下,同時也包括了保持內心活動平靜、松弛和穩(wěn)定。一個先天性殘疾或小兒麻痹癥的人,表現(xiàn)出頭、手、腳等四肢不平衡。醫(yī)學界一般認為這是大腦神經受到損傷而指揮不了四肢。但是,瑞士人智學研究者,科尼克醫(yī)生認為是平衡感失調,造成了內心不能平靜,從而表現(xiàn)出身體的平衡失調。在兒童的發(fā)展中要注重肢體和內心兩者的平衡發(fā)展。從嬰兒的第一次仰頭開始,學會坐、爬、站立、學步、走路到爬樹、蕩秋千、過獨木橋,走路時喜歡走街沿或走過滾動的物體等等,都是兒童在自然地發(fā)展自己的平衡感。如果不給孩子這個發(fā)展機會將會造成他們以后學習中產生困難和心理障礙。
引導平衡感的一些因素: 活動、平衡玩具、在梁柱上走、跳等;帶孩子的態(tài)度穩(wěn)定、不著急;家長心理的平衡。
危害平衡感的一些因素: 活動太少; 心理不安; 悲觀和放棄;心理矛盾; 受夠了的情緒,沒有信心,不斷被催促。
滋養(yǎng)兒童的十二個感覺(二)
視覺(Sense of Sight)
嬰兒出生不久就能張開眼睛看東西了,但他只是看,并不能進一步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存在,也不能透過眼睛參與這個世界。一般成長到六個月大之后,才真正的參與世界活動。要幫助孩子發(fā)展感官能力,就得豐富孩子目前的,以及成年之后的生活。大自然就是藝術家,大自然總是能讓人驚異和贊嘆,大自然擁有繽紛的花朵、鳴唱的鳥類、莊嚴的樹林,以及壯麗的山岳與瀑布。這些優(yōu)質的視覺感官印象,能給人帶來和諧與藝術的感受。如果能把兒童引進這種藝術杰作中,深入內心體會,對兒童的視覺成長將會有極大的幫助。當孩子凝視甲蟲或者觀看星月時,父母可以分享他的驚喜;在海灘,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聆聽浪濤聲,快樂地和孩子一起找貝殼。即使是最簡單的事物,像花園中土壤里的小蟲,對幼兒來講也是歡樂的源泉。
引導視覺的一些因素:通過老師自己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大自然中色彩的注意; 衣服和生活環(huán)境的顏色搭配自然、互相協(xié)調。
危害視覺的一些因素: 吸引注意力的沒有文化內涵的畫面; 強烈而不自然的顏色; 看電視;不美的氣氛;沒有興趣; 無彩色的悲觀的環(huán)境。
溫暖感(Sense of Warmth)
對嬰兒而言,保暖對身體器官的發(fā)育非常重要。如果人能夠自我地發(fā)展和完善器官,嬰兒這一輩子都會活得很健康,所以必須保持嬰兒身體的溫暖。體驗到母親的溫暖對嬰兒以后身體各種器官的發(fā)育和自我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身體缺乏溫暖,人就會想辦法找個地方取暖,并會對得到溫暖的地方產生感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一樣,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同時也是內在的交流,是愛的表現(xiàn),如通過對別人的問寒問暖來表達我們的愛心。
引導溫暖感的一些因素: 穿適合年紀需要的衣服,情感,心靈和精神上的溫暖.
危害溫暖感的一些因素: 過度地讓身體辛苦,空調開太大,穿衣服不夠,冷淡、沒有人與人關系的氣氛,假裝的熱情。
聽覺(Sense of Hearing)
人通過聽覺,世界可以在人的內在留下印象,耳朵能夠“調到”恰好的程度來感知這個世界的繽紛多樣,因此,聽覺是人具有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感覺器官。像大人一樣,兒童要體驗這個世界,就需要有真正能去聽的耳朵。但是現(xiàn)在兒童有耳朵卻不想真正去“聽”各種聲音,更不愿意細心聆聽,對周圍的聲音不關注?,F(xiàn)在很多人很難注意到他周圍世界發(fā)生的事,不管是人的語言、腳步聲、風聲、雨聲、樹林中風吹樹葉發(fā)出的聲音,還是夜靜時的無聲。他們有耳朵,但耳朵卻不能真正地發(fā)揮作用。應該讓兒童去領略大自然的生機,流淌的河水、波浪的韻律、交加的雷電等等,通過增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讓感官敏銳起來,生動起來。欣賞來自于人類特有的靈感而成的優(yōu)美的音樂也是發(fā)展聽覺最佳的途徑。
引導聽覺的一些因素: 在念或者講的時候讓速度適應孩子的接受能力;唱歌、用不同樂器一起創(chuàng)造音樂。
危害聽覺的一些因素: 過分地刺激聽覺,比如聲音太大、太快或沒有感情的媒體聲效;不是根據內心而在表面上說出來的話,沒有情感的聲調。
語言感覺(Sense of Word)
這種感覺跟我們講話時的表達方式、表達思想的清晰度有關。我們通常說的語感,是語言的真正本質,古漢語中的“道”是“說”,“道”也是語言,同時,“道”也是宇宙一切之道,即是真理。在圣經約翰福音中的開頭是:“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通過人的語言可以判斷人的個性特征和內在本質,語言的表達顯得非常的重要。如果父母能用適當?shù)恼Z言和適當?shù)姆绞礁⒆咏涣鬟M行語言上的交流,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感,而且對還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
引導語言感覺的一些因素: 熱情說話的聲調;通過身體動作和表情來表達;讓心理的和表面上表達的統(tǒng)一起來,避免虛假的印象;感受個人特殊的表達方式。
危害語言感覺的一些因素: 封閉的表達;過于平淡的、不讓孩子弄清大人心情的表情;撒謊,表里不一。
思想感覺(Sense of Thought)
人是惟一能通過思想來溝通的生物,在溝通中必須感知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才能與他人形成真實的接觸,史代納稱之為“對他人自我的感知”;缺乏這種感知可能會帶來疏離感,而無法與人溝通或獲得友誼。在當代的商業(yè)社會里,由于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利益沖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可信任,疏離感困擾著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系。要在早期發(fā)展這種感知能力,就必須給兒童創(chuàng)造人際接觸的機會。兒童的玩伴、祖母生日宴會之類的家庭假日團聚或慶祝會,或家庭生活中的來來往往等社交活動,都可以讓兒童與朋友、家人互相分享生活的趣事與體驗。這些共享的人間體驗,能讓兒童發(fā)展出對他人需求的真實感知,而且能愉快地跟其他的同伴產生聯(lián)系。
引導思想感覺的一些因素: 真理和正確的道理; 不同事情之間的比較;感受環(huán)境中不同事情之間存在的關系。
危害思想感覺的一些因素: 沒有道德、沒有意義的動作;雜亂的、沒有規(guī)律的思考;把本來存在的意義倒過來;沒有道理或者原因的聯(lián)系。
自我感覺(Sense of Ego)
自我感覺包含著沉睡著的意志,理性的思考和感覺,意志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著人的行為,感覺在思考和意志之間,在人半清醒的狀態(tài)下,左右著人的行為,也影響著人的思考,當意志和感覺缺乏協(xié)調時,人的行為會表現(xiàn)出非理性。如在意志的支配下做出了動物式的本能反應,但是意志也可以是完全為他人設想的神圣行為,人在感覺支配下做出了本能反應,也可以是情緒化的結果,也可以是最人性的行為,自我感覺的另一個表現(xiàn)形式是感知他人的存在,以及他人的自我存在。自我感覺的發(fā)展并非指自私的行為,而是一個無私的行為,對待他人一切理性和非理性的行為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自我。華德福教育的人性化教育顯然是發(fā)展自我的感覺,在自我作用下,讓人的理性發(fā)揮意志本能和感覺的最高反應。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了解他人的思想就是對自我感覺的提高。
引導自我感覺的一些因素: 小時候能觸摸和經歷到一個關心孩子的人;大人之間和對孩子的愛;多訪問、多在一起;真正的對別人的知覺和意識。
危害自我感覺的一些因素: 人之間沒有興趣、不理會、不愛; 接受媒體和其他沒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質的東西; 發(fā)揮對別人物質身體的想像.
人通過十二種感覺來把自己和世界分離開來,也是通過十二種感覺來接觸和了解世界,并通過交流形成內在的感受和體驗,以便對外界做出分析、判斷和反映,表達人的存在及存在的意義。最后我想通過一位家長的話來結束這篇博客:對于一個覺醒的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來說,她的靈魂深處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現(xiàn)在對這個孩子所做的一切,將影響到他整個成年的過程。通過何種教育方法和教學原則使兒童能掌握各種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建立起來的深深的責任感、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和我們生活的方式。